几天前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是关于家庭。具体点,是有关一对颇成问题的父母以及他们膝下的两个孩子之间受了家庭影响而略显灰暗的青春期的麻烦事。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就是这故事的原形,所以,这部2005年的新片将我们直接拉回到八十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
这部电影又是我格外衷爱的那一类——小片子,小故事,有着很朴实的叙事,领着我们去静静地进入一段回忆(我想强调说,“回忆”只是故事的一种外壳,通过种种时代环境符号给予我们的暗示)。我觉得自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伫立在透明的橱窗玻璃前,默默注视着另一边——二十几年前的那个世界的一个四口之家。
故事选择发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因为这毕竟牵涉到导演个人的自传色彩,但故事中暴露的家庭危机却反映了极其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足以将这个故事重新放置到任何时代背景之下都没有问题。
也许正是缘于亲身的体验吧,所以在导演很从容的设计之下,从父母到孩子,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问题:妻子Joan制造种种“外遇”,丈夫Bernard因事业低靡而不断加剧的古怪性格
哦,天哪,昨天我居然给了四星,好吧就四星。
期待已久的片子,小制作低成本。之前没看任何剧情介绍,只是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好评。看完之后,不过尔尔。
两个作家两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家庭,那又怎么样,还不是为了所谓面子不惜牺牲孩子的成长。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有什么新意,中国一年拍N多类似的家庭剧,不过是表现手法不同,到电影里还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爱是骗人的
当然,我有点偏激。当一切感情都要升华到亲情时,那有多么的可悲。
不看烂片原则将贯彻我的整个观影生涯,哪怕那些烂片有我的本命出演。
Jesse早年的片子(此处指社交网络之前)貌似只有这一部评分超过7分(也许在加上那个不会离开的男孩),因而我认为它会是部不错的片子——它确实是!原本看影片简介是个平淡无奇的家庭剧,直到“鱿鱼与鲸”的比喻彻底吸引了我的兴趣。片名的由来是Jesse所饰演的沃尔特在六岁时和妈妈去美国自然博物馆看到鱿鱼与鲸的展览——沃尔特说他很害怕鱿鱼和鲸会打起来。妈妈那时幽默地安抚了她的孩子。这出现在沃尔特与心理医生对话的快乐回忆中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它截取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片断,用调侃、粗口以及近乎残忍的口吻将这个一个家庭的矛盾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观众在直面影像过程中也正视了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的焦虑以及家庭光环的隐去将Baby Boomers(对美国1946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称呼)一代人的疾踵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很难想象“破碎”与喜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或许轻描淡写如《破碎之花》,或许如释重负如《鱿鱼与鲸》。
《乌贼和鲸》,独立制作电影,得了圣丹斯的大奖。没有什么大事,讲的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瓦解,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之争。爸爸是个作家,年轻的时候成功发表过一本书,但如今只是一个邋遢的中年中学教师,新书屡屡受挫。而他的妻子渐渐走上写作的道路,在《纽约客》上发表了文章,稳步前进。家里有两个男孩,大儿子偏向父亲,小儿子则靠向母亲。影片由打网球开始,从头到尾都保持着紧凑的节奏,而摄影的方式确是散碎的,用了大量摇晃的镜头,使得整个影片张力十足。在结构上,网球、文学一直穿插其中,叙事也来得自然且明确。乌贼和鲸的意象直道最后才出现,大儿子跑向自然博物馆,正视小的时候害怕的乌贼和鲸。乌贼,有着纷乱的触角和内陷的身体,正是母亲的象征;而相对应的鲸正是父亲的象征,两者在残忍地争斗。
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窘境,他关心文学艺术,却生活在最基本的繁琐中。他带着儿子和儿子的女友去看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只敢用言语之类没有力量的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欲望。年轻时候的他早就走远,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中年人
这是一部必须要重温的电影。
提醒因为多看了一些书和电影就以为自己拥有更自私、更虚伪、更胆小的权利的我们。
【鱿鱼和鲸】来自田原BLOG的评论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hongbao365.com/t/aid-33271.html